馮德萊恩意外出線對歐盟的含意

歐洲動態(番外篇)
9 min readJul 13, 2019
馮德萊恩(來自她的Twitter的影片截圖)

上星期用了一篇文章談及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彈了出來變成歐盟執委會主席提名人的時,趁歐洲議會預定在16日晚上表決這個任命前,先寫寫:這次遴選過程對歐盟有什麼含意?尤其是只用了一屆便壽終正寢的「名單首位者」(Spitzenkandidat)制度?

EPP的失策

「名單首位者」制度未能延續至新一屆歐委會主席,歐洲人民黨(EPP)要負上很大責任,他們一開始的人選韋伯(Manfred Weber,德國)實在太差劣,歐盟成員國很容易能夠否決他。

綜觀之前13任歐委會主席,只有2人是沒在國內做過部長,包括首任的Walter Hallstein(他是德國資深外交官),以及純粹過渡性質的Manuel Marín(他因為當時有幾名歐盟專員捲入醜聞而導致包括主席等多名專員下台,由他擔任臨時主席),其餘11人包括了:3個盧森堡首相;意大利分別有一名總理、一名財長及一名前部長;葡萄牙總理;法國前財長(亦即歷來最大影響力的歐委會主席德洛Jacques Delors);曾先後擔任英國內政大臣及財相的Roy Jenkins;一名荷蘭漁農大臣;以及一名比利時經濟大臣。當中將卸任的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做過18年盧森堡首相兼8年歐元區主席,連輪任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國都做過2次(他上任時歐盟成員國有15個,每個做半年,亦即輪任7年半才重回原本的國家做主席國);由容克向前數起的4任主席都做過成員國政府的領袖。韋伯只做過歐洲議會議員,他擔任EPP黨團領袖,難以視為重要行政管理歷練。事後孔明,如果EPP挑選曾在芬蘭擔任總理、外長和財長的斯圖布(Alexander Stubb)擔任「名單首位者」,成員國領袖可能會接受他的。

韋伯自己在議會內拉攏支持上也有問題。所謂「名單首位者」制度,就是仿效議會制,在議會內獲過半議員支持的人士就可當「總理」,但韋伯在選後沒有盡快整合另外3個親歐黨團S&D、「更新歐洲」和綠黨。如果議會內部意見分歧,那就只能視作議會「沒有意見」,歐盟成員國自然可搶回主導權。

到最後關頭,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有想過改為支持S&D的「名單首位者」蒂馬文斯(Frans Timmermans),以勉強保住「名單首位者」制度,但此時輪到EPP — — 尤其是EPP的成員國政黨領袖 — — 自己拒絕支持其他黨派的人,為了自己的人馬擔任歐委會主席,不惜放棄「名單首位者」的做法。

多名EPP成員國領袖反對默克爾的決定,成功把蒂馬文斯拉下馬,也反映出默克爾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在希臘債務危機期間,歐洲政壇曾有一個說法,形容默克爾是EPP的「校長」,當EPP成員國領袖開會時,其他領袖在開會前互相閒談,會議室內氣氛熱鬧輕鬆,但默克爾一踏進房內,全場肅靜,猶如學生看到老師或校長入內後返回自己的座位。這個場面,跟現在默克爾連EPP內部也壓不下去有天淵之別。

2004和2009的挑選經驗

--

--

歐洲動態(番外篇)

主要寫歐洲政經的看法,有時旁及其他地區,甚至非政經消息的看法,更多歐洲政經消息可到 :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 ; Sometimes a blog to write about HK/China in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