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黃背心一週年,11月16日進行了連續第53週的黃背心示威,再度出現嚴重暴力衝突場面。
夏末秋初,一些希望和平解決香港反政府示威浪潮的香港人,想借鏡黃背心示威,覺得他們的暴力衝突也逐漸緩和。我的想法:一、人家有民主,我們沒有;二、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其實仍未化解民怨,未來一個月法國政局將處於十分脆弱的境地,黃背心示威是否已經「平息」,答案言之尚早。
「大辯論」如何令示威緩和?
即使也有人對西方式/資本主義式/投票式民主作出批判,但始終大部份人都依然認同,在公平的選舉下,選票可以反映人民對政府及各政黨的支持度。在今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馬克龍所屬的共和前進黨(LREM)只以不足1個百分點的得票率敗給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的國民聯盟(RN),就算沒了黃背心示威,以一個執政黨而言、以上屆歐洲議會選舉RN的前身國民陣線(FN)已是居首而言,法國政壇普遍公認馬克龍已經贏,大家都要承認他的執政重新獲國民授權,在馬克龍再出現大失誤前,此時很難向他逼迫。
而香港現在卻不斷有揣測,乾脆連區議會選舉也押後甚至取消,根本在逃避人民,香港可以借鏡法國什麼呢?同時,假設LREM在歐洲議會選舉大敗,這會有政治後果的,馬克龍屆時很大機會要撤換整個內閣,重整施政團隊,但現在大家會覺得,如果區議會選舉如期進行、如果建制派真的大敗,作為最大建制派政黨的領袖的李慧琼,會一如她的師傅曾鈺成在2003年區選後般,辭去黨魁職務嗎?官方方面,就更是一個都不能炒,要炒的話,也要待「止暴制亂」完成,是向北京問責的撤換,而非順應民意的撤換。
不少香港人也借鏡馬克龍的「全國大辯論」,稱香港可以透過這模式來進行市民與政府的對話,修補裂痕,但法國的大辯論也是有民主的支撐才可順暢進行。不少傳媒稱,馬克龍多次落區,參與大辯論,聆聽民意,但馬克龍參與的十多場辯論,全部都是只有民選公職人員參與,包括村長、區長、鎮長、市議員、大區議會議員等等,至於主要由普通公民參與的大辯論,馬克龍倒沒參與過。
那些村長、區長,不少來自反對黨,他們有提出尖銳的提問,嚴重不同意馬克龍時會會打斷他的發言,但他們不會像普通素人般,一言不合就立即喝馬克龍倒彩,因為他們跟馬克龍一樣,都是民選出來,而且中央政府仍會跟他們保持一定程度的溝通,不會因為換了執政黨而完全斷絕官方來往,所以他們跟馬克龍辯論時,仍要保持一定禮儀。這變相利好馬克龍,因為這些辯論讓馬克龍可以佔據大量媒體時間,新聞報導會大量提及他的說法,掩蓋了黃背心一方的說辭,令馬克龍搶回主導權。
我想像不到,同樣的辯論在香港發生,如果有泛民議員在場,討論可以和氣進行,如果只有建制派的話,整個討論就沒意思。
最核心的問題是個人本身。馬克龍被批評脫離民情,他也確實好辯,很喜歡在落區時跟國民公開辯論,但好歹他也是經過民選洗禮,公開辯論,為自己的政策辯護,這方面倒有一定的能力,「全國大辯論」對他來說只是把總統選舉的拉票工作再做一次。至於林鄭月娥?看看她仍是特首「候選人」,面對傳媒已算十分友善的提問時,擺出個什麼態度,就知道她去「全港大辯論」只會火上加油。
「一碰即碎」的法國社會
正如上述,馬克龍挨過了1968年「五月風暴」後法國最嚴峻的政治危機,主要只是傳訊策略成功,他只跟了地方民選人員討論,但他真的面對了公眾嗎?他真的回應了訴求、化解了民怨嗎?
馬克龍只是回應了一開始的訴求 — — 撤回提升燃料稅的措施,另外推出了合共170億歐元的減稅增福利措施,但黃背心示威隨後另一些主要訴求,例如恢復富人稅、立法允許公民聯署公投等等,全部無一落實。
而且,黃背心所代表不純粹是一項、兩項、三項等很清晰的訴求,而是整體對貧富不均不斷加劇、精英及政界脫離大眾的多年不滿,燃料稅只是觸發點。情況跟今年多地示威一樣,香港示威由逃犯引渡條例觸發,智利就不滿地鐵加價30披索,但這些全部只是表徵,可以引發到嚴重並持久的示威,是因為潛藏已久的矛盾 — — 亦即智利人所說的是「是30年(累積下來的不滿),不是30披索」。
所以,馬克龍不可能一下子化解到這個矛盾,甚至不見得他會對自己的作風作出180度轉變來回應這個矛盾。
自9月放完暑假回來,馬克龍政府又開始推行新一系列社會改革,這個秋天,法國又再見到連串針對這些改革的示威,11月中就有醫護人員抗議政府支援醫療系統不足的抗議,而「主菜」將是抗議退休金改革的示威,第一波示威將在12月5日(星期四)進行,而且在餘下的12月還有後續示威。
根據BFMTV委託進行的民調,63%法國人不希望黃背心式示威重臨 — — 這或解釋到黃背心示威潮逐漸消退,但仍有55%國民認同(支持或同情)黃背心,只有29%否定。雖然認同比率較一年前的七、八成,已大幅下降,但比率自今年3、4月以來,一直穩定在這個水平,可見法國人不想再見到黃背心,也不代表向馬克龍給予空白支票。